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,历经时间的洗礼,依然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辉。而提起秦朝,最为人所熟知的,无疑是秦始皇嬴政。嬴政一生凭借雄才大略,获得了“千古一帝”的美誉,他的功绩不可小觑,但他残暴奢华的作风也一直为后人所诟病。
想要在这位英明且独裁的君王手下有所建树,必需全身心投入,打起十二分精神。除了在战场上展现出色的勇气,四处征战开疆拓土外,在朝堂之上,与帝王及同僚们的交往更需要小心谨慎、恪守忠诚,犹如在薄冰上行走。
秦始皇的麾下,有七大名将协助他完成了六国的统一,其中,王翦位列首位。同时,他也是与白起、廉颇、李牧并列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。即便是千字文中也曾有记载:“起翦颇牧,用军最精,宣威沙漠,驰誉丹青。”
一战成名,功高盖主
展开剩余80%王翦大将军的崛起,源于天时、地利与人和的完美结合。首先是王翦自身的出色才干,他出生在名门望族,这使他从小就有机会进入秦王宫,近距离接触帝王。这种得天独厚的机会和良好的家庭教育,让王翦得以受到赏识,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从年少时,他便显示出了对军事的浓厚兴趣,并且在历次战役中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。他稳重、谨慎的作战风格,使他在多个战场上屡战屡胜,打下了许多赫赫战功。除此之外,秦王嬴政对他的大力赏识,也是他能获得如此高位的重要因素。若没有嬴政的青睐和支持,再出色的才华也难以得以施展。
当嬴政刚登上帝位时,年轻的皇帝雄心勃勃,渴望找到一位能辅佐自己的人才。王翦正是这样一位绝佳的选择,早在嬴政即位之初便随侍在侧,最终也没有辜负秦王的期望。在秦王的支持下,王翦不仅参与了征服六国的战争,且在大规模的战役中屡屡立下赫赫战功,尤其在击败韩国之后,王翦便成了对秦朝有着重要贡献的将领之一。
然而,功勋卓著的王翦,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帝王的忌惮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对于王翦来说,如何保护自己,避免功高震主,成了他不得不思考的难题。这时,秦始皇提出了攻打楚国的计划,这为王翦提供了一个巧妙的退路。
凝聚巧思,急流勇退
公元前225年,秦国已逐渐消灭了韩国、赵国、魏国三个敌国,国力空前强盛,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楚国。虽然楚国的一部分领土已被秦国占领,但楚国仍然是秦国强大的对手,不容忽视。
当时,朝廷上关于如何攻打楚国的意见不一。一派是年轻的将领李信,他认为以二十万兵力便可攻占楚国,而经验丰富的王翦则主张出兵六十万。王翦的想法并非没有道理,一方面,楚国的国力强大且大将项楚身经百战,秦军的兵力不足二十万恐难攻破楚国防线;另一方面,王翦深知,自己已是权倾一时的将军,若再在此战中大获全胜,恐怕会引起嬴政的疑虑,轻则被贬,重则性命不保。
尽管王翦的意见较为谨慎,但秦王嬴政还是决定听取年轻一派的意见,支持李信的二十万大军出征。结果,王翦预言成真,李信的军队在楚国战败,秦军不得不撤退。嬴政愤怒不已,但也不得不向王翦认错,并表示要给予王翦黄金万两作为补偿。
这时,王翦明智地选择了迎难而上,他要求六十万兵力出征,并开始做好准备。王翦凭借多年的经验,知道楚国的君主刚刚打了胜仗,急于扩大战果,因此他故意按兵不动,通过不断练兵,保持高强度的备战状态。当楚国的项楚终于无法忍受,主动出击时,秦军在王翦的指挥下,迎战并成功大败楚军,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项楚兵败自杀,楚王也因败亡而客死他乡。而项楚临终时发下的誓言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最终应验,因其孙项羽的崛起,秦朝最终也在项羽的手中灭亡。
官场智慧,可见一斑
王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,更是一位深谙官场智慧的政治家。他不仅以卓越的军事能力立下赫赫战功,而且还通过自己巧妙的政治手腕在复杂的朝廷中保全自己。王翦与楚国一战中的应对策略,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官场智慧。
首先,他通过“退为进”的方式,避免了过度引起秦王的忌惮。当秦王嬴政倾向于培养李信时,王翦巧妙地让出一部分的权力,为秦王的计划提供了支持,从而避免了自己权力过大的局面。
其次,王翦有意识地展示出自己的一些“缺点”,如要求赐予财宝、提及自己为了后代积累财富等。这样,他在秦王心中塑造了一个“贪财、胆小、有所需求”的形象,这使得王翦在多疑的秦王面前,反而更为可控,也不易受到过多的排斥。
最重要的是,王翦自知之明。秦朝统一六国后,他没有选择继续留任,而是选择了适时地急流勇退。他意识到自己擅长的是用兵打仗,而非治国理政,这使得他最终能够得以善终。
王翦的智慧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,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成为了王氏家族的开创者,琅玡王氏和太原王氏均出自这一脉。历史上,有许多著名人物,如王羲之、王献之、王安石等,都出自王翦的后代。
从王翦的生平中,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军事谋略,也能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职场智慧。他的智慧和远见,至今仍为许多人所借鉴。
发布于:天津市